不管一二网不管一二网

45次互联网报告

这就是说,封建传统道德与封建专制制度有某种必然的联系,它即是封建专制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精神支柱,起着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,因此,它是铲除专制、实现民主的最大障碍。

朱熹很强调审美意识的主体性以及人和自然的先验合一性。孔子学习过《周易》,《周易》艮卦代表水,彖传、说卦传、杂卦传均解释艮,止也,这同孔子的思想很有关系。

45次互联网报告

以欲忘道,其乐只是情欲之乐,故惑而不乐,即不会感受到真正的乐。但这种乐,必须在主客体的结合中才能实现。这里包含着近代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。它的全部音乐理论,就是以此为最高原则的。[35] 所谓雅颂之乐,就是通过音乐形式(荀子提出了音乐语言的问题,即所谓文)体现这种人道的,要使这种礼乐之道转化为内在的情感体验,必须经过心的认知过程,使心合于道。

本体之乐是真乐,七情之乐是其流行表现,本体之乐虽在七情中体现,但不可混而为一。化性起伪的结果,便是乐得其道而不是乐得其欲,人的情感感受从而也就升华为理性化的体验。人在世界上决不是孤立存在的,必须与万物相处。

然人与万物本为一体,人乃万物发展之最高级,则人之成功即万物之成功也[85]。人类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,只能从人类自身做起,不能靠别的什么力量。属性是说明实体的,但属性是不变的,不能增加,也不能减少。[48] 所谓全体,就是全体成用、全体变成大用[49]之全体,也就是本体即整体。

[38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467页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熊十力的本体论是一种生命哲学。

45次互联网报告

[65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42页。因此,他对目的性的问题抱一种谨慎的态度。整体不等于部分,部分也不等于整体,但整体变为部分,成为部分的根据,部分则是由整体变化而来,并显示整体的存在。儒学返己之道以敦仁日新为主,而克制小己之私欲,无令妨碍仁德发展,则亦兼有二氏之长而无其短。

方法问题是同哲学观相联系的,不是独立的。个人虽在整体中,不能离整体而独自存在,但是,在大公至平即公平、平等的社会里,个人仍能够而且应当获得自由。哲学家用分析之术,而欲以解释宇宙万变万化万有之元,将心物剖成两片,遂取一片而抛弃一片,卒至说不可通。[21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66页。

[17]实体非固定性,元是变动不居。那么,究竟如何解释?只能说,熊十力所反对的,主要是超自然的神学目的论,这同他反对宗教神学是一致的。

45次互联网报告

这种区别体现了熊十力哲学的时代精神。本体就是生命机体,也是整体,展现为生命的创造过程,过程之外无本体。

要解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,就要坚持有机整体论的观念和方法,这样才能确立人在宇宙自然界的地位。[35] 引自杨富斌:《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》。余肯定根源即是现象的实体,易言之,根源即是现象的自身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它不只是现代的,而且具有超越现代性的生态学意义。良知就是情、智合一之仁。二者虽是本体所内含之两端,以其相反相成使本体变成大用即功能,但熊十力更重视精神的主动作用,而精神是指生命、心灵而言的,也就是说,生命就是本体所本有的内在潜能或能力。

这里需要指出两点,一是本心与习心的关系问题,一是智与识即智慧与知识的关系问题。如果说,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本体这个概念,那么,实体这一概念确实是没有的。

天人之学就是讲宇宙人生大道理的学问。[27] 大用流行就是本体流行,本体流行就是大用流行,体用本来是不二的。

按照过程哲学,一切都处于过程之中,没有什么不变之物,没有什么自我圆满的实体,熊十力关于仁的这种论断,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哲学。一方面熊十力主张,在仁心指导之下去函物、辨物、治理物,即认识万物,获得知识。

辅相是一种道义、责任和承担,是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。人自成其能者,惟求仁得仁而已。从前边引述他对孔子有关知、情、意的论述也可以看出,孔子特别注意情和意,却没有说孔子特别重视知。而熊十力作为当代新儒家,在提倡个性自由的同时,也肯定人的感性欲望的合理性,表现出他的哲学的时代特点。

[50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72页。熊十力在否定天的主宰义而肯定其自然义的前提下,一方面强调人的自由创造,另一方面却认为,天是人的生命来源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天道之能否实现,完全取决于人。当然,自由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,任何自由都有一定限制的,这个限制就是矩。

刹那生灭,明一切物都无暂住,以见一翕一辟之势用,常创而不竭,常新而不守其故。这同参赞化育之说是一致的。

这绝不意味着熊十力抱着传统不放,与时代潮流开玩笑,而是说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。[14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173页。易言之,本体流行,无有穷尽,无有停滞而已。人之外无天,故完成天道,宏大天道惟在乎人之自成其能耳。

三、万物一体的生命关怀 返己之学是熊十力生命哲学的根本方法,其目的是返回到心灵本身,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。对于心、物两方面,有畸重心而祗求明心、治心,竟不甚措意于物,遂至排斥知识者,古代为道之学大多数属于此派。

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,等于自毁生命。心、物非异体而不可分割,这是最高原则[73],应当在这一最高原则之下解决明心、治心与明物、治物的关系问题。

[39] 熊十力:《体用论》,第232页。既是主观的,又是客观的、普遍的。

赞(213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>不管一二网 » 45次互联网报告

友情链接: